全国人大常委会聚焦地方隐性债务:风险主要在市县
2017-12-26 12:04:14 来源:
关注河南热线

昨日(12月25日),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《国务院关于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审计工作报告》)进行了分组审议。对于查出的地方违规举债问题,多位出席会议的常委会委员指出,要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风险,建议要坚持不懈地推进财税领域改革,逐渐解决深层次的问题。

吕薇委员指出,地方债务增长很快,虽然一些显性债务得到了适当控制,但隐性债务和变相举债的增长还是很快的。预算法规定的地方债务要实行终身问责制,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责任追究和整改。

大量隐性债务还没统计

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注意到,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是这次审计报告中的一个重要内容,其中隐性债务风险又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的共同担忧。对于何为隐性债务,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王克冰曾公开表示,实际就是地方政府违法违规变相举借的债务。

对《审计工作报告》反映的其他地方政府债务问题,相关地方积极推进整改。对组织管理问题,4个省、2个市和2个县均已按规定成立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;对违规举债问题,相关地方通过终止或修改协议、撤销承诺函及提前偿还等方式整改253.5亿元;对其余283.69亿元违规举债余额,相关地区与债权人进行协商,制定了整改方案。

吕薇指出,此次审计越来越细致和深入,报告越来越系统全面。不仅是发现问题,而且抓整改,不仅是对项目支出进行审计,而且对政策改革的执行和推进情况也进行审计。

从显性债务情况来看,数据显示,截至2016年末,全国法定限额内政府债务余额27.33万亿元,负债率(债务余额/GDP)为36.7%,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水平;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5.32万亿元,债务率(债务余额/综合财力)为80.5%,低于国际通行的100%~120%警戒线。

姚胜委员指出,从目前的情况看,债务风险是可控的,但是不可掉以轻心,对中央政府36.7%的负债率和地方政府80.5%的债务率要做分析,不宜简单与其他国家相比。他强调,因为我国有大量的隐性债务还没有统计进来,并且我国的财政收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是比较高的,收支安排比较紧,那么回旋余地相对较小。

吕薇委员也表示,目前地方有很多隐性债务和变相举债。她强调,一方面应该加强对隐性和变相举债的控制,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违规举债的责任追究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地方隐性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基层政府。李盛霖委员表示,隐性债务集中在市和县两级。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相关债务是隐性债务的主体,部分隐性债务对应的资产变现能力不强。这些平台公司偿还债务基本上是依赖土地和房地产的增值,个别平台公司依靠的是借新还旧,甚至借新还息。一些项目资金需求比较大,建设周期比较长,项目没有收益,或者收益比较低。

加快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

地方隐性债务风险成因复杂,多位委员强调要推进财税领域改革,划分各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。

李盛霖认为,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,必须切实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进度,尽快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、地方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的责任,完善分税制,给予地方政府与其履责相适应的财力和财权以及稳定的税源,从源头上来减少地方政府对债务融资的过度依赖。

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注意到,2016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《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》中,给出了改革的具体时间表,要求到2020年,基本完成主要领域改革,形成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清晰框架。

吕薇指出,要加快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的责任划分。具体怎么落实,现在没有具体方案,只有少数几个比较简单的领域有所划分,但大部分领域还没有推进。下一步要加快推进这项工作,首先应该把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清楚,在此基础上再去划分财权。

吕薇还强调,要加强对地方违规举债的责任追究和问责。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地方债务问题很重视,提出要控制风险。地方债务不仅仅是财政风险问题,还会转化为金融风险。

列席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刘佩琼也指出,公共财政的目标之一是能够化解财政可能出现的风险,特别是一些基层、地方政府,如地方债等有关问题;此外我国有多级政府,各级政府部门权责怎么样分清楚非常重要。

责任编辑:hN_0144
    独家